腾讯最近公开了一项专利:单向好友检测。 不禁让很多人都感到一丝欣慰: 再也不用看到对方朋友圈只剩一条线,就紧张小心地转账试探。 其实微信的“单删”功能,一直被人吐槽: 被删好友了,不会收到任何提醒, 且对方仍躺在自己的好友列表中。 杨颖就曾在节目中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在三亚遇到刘嘉玲时聊得开心,加了微信好友。 结果过年时想着联系一下,却发现“已不是对方好友”。 有过相同经历的人,都明白看到这行字时的扎心感受。 会不由自主地自我怀疑: “为什么删除我呢?我是做了什么错事吗?怎么不和我打个招呼呢?” “为什么删除我呢?我是做了什么错事吗?怎么不和我打个招呼呢?” 然而实际对方做出这个举动,根本没想那么多。 只是觉得不常联系,没必要继续做好友罢了。 就像刘嘉玲,她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号码忘记重新添加baby,并不是有意为之。 而作为被删者讨厌这种感觉,也并非都是为了失去所谓的“朋友”而难过, 更多是难以接受自己被否定。 成年人最怕误会了。 可能一个芝麻大小的误会,就会让两个人从此陌路一生。 这样仔细想想,其实微信单删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 比如,“下台阶”的机会。 在QQ的系统中,一方删除好友,另一方的列表中好友也会立即消失。 丝毫不留给你任何可以反悔的余地。 若想要重新建立好友关系,必须重新搜索号码进行添加。 微信则不同,单向删除可自行恢复好友关系,无需对方确认。 身边有位朋友和妻子恋爱8年,从QQ时代聊到微信时代。 中间的分分合合,不计其数。 在我们看来,他们每次吵架,都是朋友先主动求和。 后来才知道,是女孩暗地里给了“台阶”。 “有次吵完架我给她发消息,结果显示我已不是她的好友,心凉了一截,也没敢打电话。 第二天想着再联系她试试,发现她又把我给加回来了。” 比起拉黑的直接断联,单删仿佛温柔了不少。 现在,这已经成了他们之间的一个“和好”暗号。 其次,你知道为什么被加好友有提醒,而被删时没有吗? “因为腾讯,不想让你伤心。” 刚创业那会,我偶然发现自己被一位好友单删,郁闷了挺久,想不通为什么。 直到翻看了和他的聊天记录,发现自己的回复很是敷衍。 对方兴高采烈地分享好消息,我回:祝贺你; 对方满怀怒火地吐槽奇葩事,我劝:别生气了。 看着都挺礼貌客气,实则夹杂着生疏。 而这次单删,是他给我们彼此留下的最后体面,对此我很感激。 曾看过一个投票:删好友前要不要告诉对方? 90%的人选择“默默删了就行”。 “这就类似于一个评级降级的过程。 如果我认为我们是好朋友,那现在,我们只是朋友。 如果我认为我们是朋友,那现在,我们只是认识。 如果我认为我们只是认识,那现在,更没什么好生气的,就当不认识。” 没有对指鼻头的相互指责,也没有面红耳赤的撕破脸。 多余的告知也可能是一种打扰,单删本身就已经是明了的态度。 对方选择结束一段人际关系,那你也可以决定要不要保留这份回忆。 长大后得到了许多小时候想要的东西,但同时也少了些什么。 就比如:问一句“你怎么不理我了呀”的勇气。 我一直相信,任何关系都需要经营。 一方不敢主动,另一方直接气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抱怨之前,或许可以先自检,是否有过用心。 《小舍得》中有一幕让很多人羡慕: 南俪和夏君山结婚多年,一儿一女。 柴米油盐的琐碎从没有让他们疏远彼此,反而更加亲密。 几乎每次通话都要视频电话,能看到对方的脸。 如果我们之间有联系,我不希望是隔着屏幕小心猜测你每个符号的用意, 而是可以面对面,能直接感知到你情绪的那种。 双向奔赴也好,单向删除也罢, 希望“在看”的你,能对别人的否定和放弃看开点。 《十五年等待候鸟》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像一辆列车,进了站,有人会上车,有人就必须要下车。 相伴过一段旅途,该放手就要放手,这才是对彼此最好的结果。” 一直都会有人陪伴你,比如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