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朱元璋下令停止印制宝钞,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说现在四海升平、经济发达、国库充足,就不用造那么多宝钞了,实际上经济发展如果真这么快,按道理来讲货币应该是不够的,所以不光不能停止印钞,反而还得加大力度印制宝钞,因而朱元璋在说谎,停止印钞的原因绝不是钱够用了,而是钱太多了,已经影响正常生活了。史书记载或许能告诉我们真相,先来看官方,古代官员的俸禄多是发粮食、布匹等实物,但因为宝钞是明朝政府的法定货币,加上明朝初年货物短缺,所以政府规定部分工资用宝钞来抵扣。洪武九年的时候朝廷规定“一石米折合宝钞一贯”,等到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的折算标准已经变成了“2.5贯宝钞抵一石米”,不到十年时间宝钞的价值竟然下跌到仅剩原来的40%,而这还只是官方的,要知道朝廷给官员发工资那当然是能少给就少给了,所以政府定的宝钞价值还是偏高的。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民间,会发现宝钞的贬值更加惨不忍睹,两浙地区是商业发达地区,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了解到一贯大明宝钞在当地仅能兑换二百五十文铜钱,而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大明宝钞一贯更是仅仅值钱一百六十文,尽管朱元璋曾三令五申要求民间必须按朝廷订立的比例兑换宝钞和铜钱,但并没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在民间到洪武末年为止,宝钞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到原始发行价的20%了,而这样的贬值还是在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停止印制宝钞有所遏制的情况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