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何尚之传》云:先是患货重,铸四铢钱。民间颇盗铸,翦凿古钱以取铜,上患之。
二十四年,录尚书江夏王义恭建议,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尚之议曰:“伏鉴明命,欲改钱制,不劳采铸,其利自倍。若今制遂行,富人赀货自倍,贫者弥增其困。又钱之形式,大小多品。直云大钱,未知其极。若止于四铢、五铢,则文皆古篆,既非下走所识,加或漫灭,尤难分明。公私交乱,争讼必起。”
中领军沈演之,以为“采铸久废,兼丧乱累承,縻散湮灭,何可胜计?晋迁江南,疆境未廓,或土习其风,钱不普用,其数本少,为患尚轻。今王略开广,声教遐暨,金镪所布,爰逮荒服。昔所不及,悉已流行之矣。案此说非尽实。
用弥广而货愈狭;加复竞窃翦凿,销毁滋繁,刑禁虽重,奸避方密;遂使岁月增贵,贫室日剧。若以大钱当两,则国传难朽之宝;家赢一倍之利;不俟加宪,巧源自绝。施一令而众美兼;无兼造之费;莫盛于兹矣”。上从演之议,遂以一钱当两。行之经时,公私非便,乃罢。孝武帝孝建元年正月,更铸四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