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头》,又作《钵头》。它是从西域传来的一个歌舞戏。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拔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它初传来时,似乎是表现人与兽搏斗的舞蹈故事。在长期的发展中,故事情节有所改变,表演也由单纯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有歌有舞的歌舞戏节目。《乐府杂录·鼓架部》说:“《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有八迭。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故事情节由表现人与兽搏斗的场面,发展成为表现上山寻父尸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其中大概就包括与虎相遇而搏斗的场面。其有歌有舞,以表现遭丧而心情痛苦的场面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歌舞戏在唐代也很流行,出现了像容儿这样的表演大师,连里中小儿也可以模仿其情状而嬉戏。张祜《容儿钵头》诗云:“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这个节目在唐代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
《踏摇娘》,是一出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歌舞戏。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迭,傍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这出戏揭露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控诉了黑暗的不合理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苏五奴妻张四娘,就是一位善歌舞、美姿色、能演《踏摇娘》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这出戏在民间经常演出,引起人们的极大共鸣。常非月《咏谈容娘》诗云:“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这出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歌有舞,且有说白及表情动作,有规定的情景场次,出现了旦、末、丑三个角色,已具有后代戏剧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