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平诸葛诞之后,司马昭声威大振,后又经历云龙门曹髦事件,在舆论哗然的情形下,静默了数年。其间,由于拥曹派几乎已被剪灭净尽,司马昭非但未似当年曹操那般备受阻击,而且还多次被名门世族集团劝进加爵为公、享礼九锡。他行事慎重,对此一一拒绝。
不过,司马昭为了替将来的代魏立晋预做铺垫,他着意使自己的政治身份逐渐特殊化,由世族集团的“盟主”角色逐渐转型为“天下一人”的帝王之尊。《世说新语》里便写道:
晋文王(司马昭)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
而朝中所有的名门世族也基本默认了他应当享用这种超乎常人的威仪和待遇。
司马昭见到名门世族集团确已尽皆归顺,这才发动灭蜀之役,取得不世之功,然后开基立晋、代魏而立。
而名门世族集团亦兴高采烈地簇拥着司马氏一同迈入了门阀雏形阶段,终于迎来了自身即将坐大成势乃至架空皇权的新时代之曙光。
第二篇 代汉之争 第六章 谁是真正的“代汉者”
东汉末年,廷失其鹿,而群雄逐之,斗智斗力,难分难解。但要真正做到改朝换代、移天易日,则必有相呼应的谶纬之说以兴舆论,然后有志有为之枭雄方可乘势而起。
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乱世中各方竞夺的这个“名”,其实就是引经据典而来的“谶纬之名”。有了“谶纬之名”应验于身,有志有为之枭雄才能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成功乃是“顺天应人、名实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