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是个受过逻辑训练的人,也可能这样来思考:已知是个能变化的物体,条件是时间的先后及支撑物由4变2又变为3,是青蛙吗?因为青蛙一般不会有三条腿,所以不是;人呢?人在童年时用四肢爬行,长大了靠两腿走路,晚年时常加拐棍,是的,它指的是人。这种向单一结论推进并符合命题要求的思维方式,就是聚合思维,或称求同思维。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不仅运用着严密的聚合思维,而且也广泛地展开发散思维。当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初对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感到困惑并发生兴趣时,就曾设想:“假如人追着光线跑,会发生什么事呢?假如他骑上光索,又会怎样呢?假如光在前进,人追着它跑,光速会因此减慢吗?如果人跑得极快,光会不会就不动了呢?……”这就是一种形象化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吉尔福德的“不寻常用途测验”中有一个题目,让被试者在8分钟内列出“红砖”的所有用途。有的被试者只能列出五六种用途,有的被试者却能列出三十多种用途,后者的流畅性得分就高。有的被试者只能在“建筑材料”一类范围内列出“盖房子、建教室、铺路面、建围墙”等,有的被试者却能列出“压纸、支书架、敲钉子、做刹车物、磨成红粉、当武器”等多类的用途,后者的变通性得分就高。提出“磨成红粉”、“当武器”的偶发率很低,所以独特性得分则较高。